7月中旬,我院的红土地劳作团队联合广西玉林市玉州区的玉东第四小学、玉州区万秀小学、玉州区旺瑶小学,在这三所学校的土地教育基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劳动教育共建”社会实践活动。
专业引领:让农业知识“活”起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吃的米饭,是从一颗怎样的种子变来的吗?”在户外科普课堂上,智农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举起手中的稻种标本,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为了让抽象的农业知识变得生动可感,红土地劳作团队提前打磨好课程,以“一粒种子的奇妙旅程”为主线,构建了一套“观察—提问—探索—总结”的沉浸式教学体系。通过户外实地展示、实物观察、互动问答等形式,带领孩子们探索农业科学的奥秘。团队成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种子萌发讲到现代农业科技,当了解到多样的智能农业设备、无人机播种等现代农业技术时,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
大学生志愿者正在为小学生们讲解植物结构。
“老师,为什么有的米是黑色的?”万秀小学的李同学举着手中的黑米标本问道。志愿者笑着解释:“这是因为它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就像葡萄、蓝莓一样,是大自然给我们的‘营养礼物’。”“原来黑米有这么多营养呀,以后我要多吃黑米!”李同学恍然大悟地说。问答间,原本藏在课本里的“光合作用”“遗传育种”等概念,变成了孩子们能触摸、能想象的具体事物。这种“看得见、摸得着、问得清”的科普形式,不仅解开了孩子们的疑惑,更让他们意识到:农业不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更是一门充满智慧的科学。
小学生们展示劳动成果 。
躬耕实践:让劳动教育“实”起来
在校园劳动实践基地,一场别开生面的“农耕体验课”正在火热进行。小学生们戴上草帽、拿起农具,在大学生志愿者的指导下,亲身体验播种、浇水、施肥等农事操作。“同学们注意,播种时要保持适当的株距。”烈日下,师生们汗流浃背却热情不减。旺瑶小学的王同学擦了擦额头的汗说:“原来种庄稼这么累,我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通过亲身实践,抽象的农耕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劳动体验,孩子们在汗水中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实践中,志愿者们还设计了“农事小挑战”:比一比谁播的种子间距最标准、谁浇的水既均匀又不浪费。孩子们为了“获胜”,认真观察、反复练习,不知不觉中把课堂上学到的“株距”“行距”“合理灌溉”等知识转化成了实际技能。当看到自己种下的种子几天后冒出小嫩芽,孩子们每天都要跑到田边看一看、记一记,那份对生命的期待与呵护,正是劳动教育最珍贵的成果。
小学生们在田间学习播种技巧 。
创新形式:多元活动深化教育内涵
“袁隆平爷爷一辈子都在田里研究水稻,他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在“劳动模范故事会”上,志愿者讲述的袁隆平院士事迹,让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玉东第四小学的张同学说:“袁隆平爷爷太伟大了,我也要向他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活动特意设置了“劳动精神传承”环节,通过模范故事、植物种植心得分享、成果展示等形式,让劳动价值观自然生长。活动结束后,许多学生主动制定了参与种植劳动的计划,展现出劳动教育的内化效果。
活动合影留念。
此次劳动教育共建活动是智农学院红土地劳作团队深化校地合作的一次成功实践。未来,我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拓展“劳动+科技”“劳动+美育”等创新形式,打造更多特色劳动教育项目。同时,将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农耕体验日”“农业科技开放日”等活动,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通讯员 陆明娴 肖远健陈雯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