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学院由1959年玉林专区师专的生地科发展而来。1978年学校更名为玉林师范专科学校,设置生物专业。1994年学校更名为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置生物系。2000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玉林师范学院时成立化学与生物系,2002年开设生物技术专业并开始招本科生。2011年学校优化院系设置,成立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6年学校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名为生物与制药学院(农学院)。2023年9月,学校成立智慧农业学院。学院聚焦教育强国和农业强国建设,着力培养新时代基础教育生物课师资、涉农职业教育师资和应用型农业人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学院现设有生物技术、园林、园艺、智慧农业等4 个全日制本科专业,获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生物技术专业于2002年开设并招收本科生,2011年获批“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24年转为师范专业并招收本科师范生,强化基础教育生物课师资和涉农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园林专业于2011年开设并招生,是自治区特色专业和一流专业。园艺专业于2017年开设并招生,2024年成为农业硕士点依托专业。智慧农业专业于2023年开设并招生,积极响应教育部《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要求,适应精准数字农业和智能农业技术发展需求,重点培养AI+农业场景应用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农业硕士学位点作为学校首批 3 个硕点之一,于 2024 年获批并招生。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院现有教职工48 人,其中专任教师 37 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 67.6%,博士学历教师26人,占比 70%。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799人,2024年首批招生的农业硕士研究生共21人将于2025年9月入学。研究生教育取得突破,标志着学院“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形成体系,人才培养层次得到提升。
学院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生发表科研论文14篇,获国家级学科竞赛10人次,自治区级学科竞赛获奖105人次,获各种校级奖励251人次;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6项,自治区级21项,校级5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狠抓教学质量提升。2024届和2025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分别为22.6%和32.4%,学生被中国科学院、海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等多所院校录取。实施“双一把手”工程,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8月份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超过80%。
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学院拥有广西壮族自治区设施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园艺作物院士工作站、玉林市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和设施农业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科研攻关效率高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省部级项目22项,到账科研经费1880多万元;获授权发明专利12件,发表论文75篇。
实践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学院拥有植物生理学等21个教学实验室,总面积1600多平方米,配备有相关仪器设备173台(套),总价值2200多万元。与广西中农富玉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1个单位共建校外实训基地、都市园艺基地等校内实训基地6个。
育人文化建设特色凸显。学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坚持“五育并举”,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各方面,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着手打造“红土地”特色品牌,从文化育人上推动学生大国“三农”情怀培养。“红土地”育人品牌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引导学生“一颗红心向党,一片红土地扎根”,主线是党建引领、党风沐浴。广西是片热土,有丰富的红色故事,其中不乏战胜恶劣自然条件,在红土地上开花结果的动人事迹。“红土地”育人品牌,旨在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苦、下沉基层、扎根土地的“三农”情怀,立志在教育强国和农业强国建设中绽放青春之花。
服务地方发展成效突出。学院注重校地、校企合作,主动与地方政府和企事单位搭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平台,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牵头组建桂东南果蔬产业发展联盟,建好用好广西壮族自治区设施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园艺作物院士工作站、玉林市功能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为地方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近年来实现成果转化16项,技术服务类项目29项,累计金额1500多万元。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学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全力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中贡献智慧和力量。